Ellie

在路上。

Misscience:

野菜 • 打碗花

打碗花(Calystegia hederacea)

旋花科打碗花属

Calystegia: kalyx(Greek)'calyx"the whorl of sepals of a flower(花萼)" + stegon'cover(包裹,捂住)';因打碗花属植物花的萼片常包藏于苞片之内,故得此名称。

hederacea: of ivy(常春藤);打碗花与常春藤(Hedera helix,如图三)叶形相似,均属于戟形叶。


分布环境  全国各地有广泛分布。适应于湿润而肥沃的土壤,亦耐瘠薄、干旱。

采食时间  春季采食嫩叶,夏秋采花,秋季挖根。

食用部位  嫩茎叶可食,花可入药,根既可食亦可入药。

食用方法  嫩叶用沸水焯过后可以炒肉、炒鸡蛋、炖肉、做汤等。根洗净后可以煮食或炒食,也可以酿酒或制成饴糖(yí,今泛指某些软糖)。

药用价值  味甘、淡,性平。根具有健脾益气、利尿、调经的功效,可用于脾虚、消化不良、月经不调、白带异常、乳汁稀少等;花具有止痛的功效,可以外用治疗牙痛。


教你如何区分打碗花、牵牛花(Pharbitis nil)、马鞍藤(Ipomoea pes-caprae)、五爪金龙(Ipomoea cairica)

这四种植物同属旋花科,且花冠均呈漏斗状,加之上出现频率颇高(尤其是五爪金龙,在华南地区简直长疯了),因此经常出现令人“傻傻分不清楚”的状况。其实我们大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她们进行区分辨认:

  1. 叶形(如下图):打碗花为三角状戟形(如图二);牵牛花为心形,有时呈三裂;马鞍藤,顾名思义叶形呈马鞍状;五爪金龙为掌状5(7)深裂或全裂。

  2. 花色:打碗花花冠呈淡紫色或淡红色;牵牛花呈蓝紫色或紫红色;马鞍藤呈紫色或深红色;五爪金龙多数呈紫色。


牵牛花  【图片来自网络 (←点击可进入图片原网址)】


马鞍藤  【图片来自Lofter博主eden 】


五爪金龙  【图片摄于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】


“打碗花”释名   --文章来自新浪博客(←戳进去可看原文)

前几天在说到“打碗花”时,谈及打碗花之所以叫“打碗花”,可能与“打破碗花花”的情况一样,主要是大人不愿意叫孩子们去摘它,破坏这种天然的美景,但大人又无法说服孩子们的欲望,只好说摘了它,回到家就容易发生打破碗的灾祸。这几天在想,好看的野花多了,为什么别的野花就不怕孩子们摘呢?“打碗花”之所以叫“打碗花”,一定另有原因。《本草纲目》对每种药都有“释名”一项,现仿照李时珍的体例,对“打碗花”释名如下:

  1、打碗花的叶片是多形的,多呈戟形,常分裂成三,中间裂片最大,侧裂片较短,并再作二浅裂,叶片的基部呈心形,仔细看整个叶片的形态,就像打破的碗,见下图,故名打碗花。

  2、打碗花的根特别像面条,雪白雪白的,故打碗花又名“面根藤”、“面根草”。碗打碎了,碗里的面条就会撒到地上,下图就是我刚从地下挖出的打碗花根,多么像打碎碗后掉到地上的面条,这也可能就是“打碗花”的来历。

  3、打碗花又有“拉拉菀”一称,是形容其蔓生茎常常数条缠绕在一起,下图为拉拉菀(田旋花,Convolvulus arvensis)的纠结状态。“菀”字的本义是“茂盛”的意思,但也有“纠结、菀结”的意思,老百姓就称为“打菀”,“打碗花”很可能是由“打菀花”音转而来。


同科植物介绍:《五爪金龙

【图来自网络(←点击数字可进入其对应图片的原网址);图三摄于广东省华南植物园】

--2014.11.12

评论
热度(26)

© Ellie | Powered by LOFTER